分類

2025年3月10日 星期一

高山下雪很漂亮,也很危險


白色的南湖圈谷,是我爬百岳以來,最夢寐以求的夢幻山景。

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那天從圈谷直接踢出勝光登山口,17公里的路程,我們踩了超過15公里的冰雪。

很浪漫嗎?幹,超崩潰,膝蓋差點炸掉。

我們拍了非常多雪照,之後會陸續po出來,大家可以期待一下。但我想先利用幾段親身經歷的小故事,聊聊「百岳雪攀」的有趣和可畏之處,以及各種注意事項。

因為是真的蠻危險的。危險到我認為「下大雪」就和「下大雨」一樣,應該考慮倒團或撤退。


▋故事1:超乎想像的極度低溫

暴風雪過後,除夕凌晨的南湖山屋外,溫度計顯示「零下15度」。

蛤?我以為台灣位於亞熱帶?

山屋內沒有暖氣,鞋上的冰、地上的雪花整晚不化;新廁所的門,會因為雪太厚,差點關不起來;水塔完全結冰,必須挖雪煮水。

這種時刻,你不會想多喝水,因為光是出去尿個尿,要在錐心刺骨的寒氣中,說服自己鑽出睡袋、穿上羽絨、套雪褲、打綁腿、戴手套……。

是的,那樣的冷,絕對稱得上「錐心刺骨」。

發文的現在,我人在四季如夏的馬來西亞,但走出戶外時,還是會下意識地找外套穿,怕外面會冷(這裡氣溫很少低於25度)。


▋故事2:暴雪中的迷途

這次的雪況,據信是近幾年來最大的一次。

小年夜的午後,南湖山區刮起暴風雪。周圍盡是大霧、雪花、強風,地面也一片白。我們才出發400公尺,就放棄雪地健行行程,走回山屋,只在方圓100公尺內活動。

厚厚的積雪,最終抹平了地面上的一切。高低落差、路跡腳印,通通消失了。

很多原本一目了然的康莊大道,在風雪中都會失去方向感。一早出發賞雪的山友,不是撤退,就是在回程時瘋狂「撞牆」。

另一隊在風雪中殺上來的印尼人(喔他們超強,這件事以後開一篇來聊)說,五岩峰的積雪最深達大腿根部。他們在上面迷路了1小時,因為根本沒有路跡可循。


▋故事3:血紅色的眼睛

除夕下山那天,天空完全放晴。雪霽天晴朗,獨缺臘梅處處香。

在偏光墨鏡的視覺效果下,藍天和白雪的對比非常鮮明。沿著幾乎滿雪的碎石坡爬回南湖北峰,感覺就像在爬八千米巨峰,要多帥就有多帥。

登上北峰頂後,同行的一名山友卻喊著眼睛不舒服,只能點眼藥水努力舒緩。我們一看,她的雙眼是紅的,還說自己看出去,也是一片紅。

這就是「雪盲」。沒有墨鏡保護,眼睛就會變這樣。

由於冰雪的反射率非常強,雪地的強光、紫外線其實非常恐怖。不管是下雪中或出太陽,都應該配戴抗UV的太陽眼鏡,並且做好防曬。

❄️順帶一提,「水冰」的反光率,是所有「冰」裡面最高的(其他冰例如可燃冰、乾冰等,反射都沒這麼強)。這個特性也常被天文學家加以利用,尋找外星表面的固態水。


▋故事4:多加屯的積雪和硬冰

最後一天,審馬陣草原以上該拍該錄的雪景,我們通通沒有放過,以至於離開雲稜山屋時,也差不多天黑了。

入夜後氣溫驟降,不消30分鐘,就從舒適的午後時光,來到冰點附近。

爬上多加屯山那段路,原本只是雪水、碎冰、濕泥的路徑,走著走著,腳底卻越來越硬、越來越滑。鞋子已經抓不住地面了。

才脫下不到1公里的冰爪,只能重新綁上。此時幾乎可以聽見,白天融化的雪水,像電影特效那樣「喀喀喀」地固結、冰凍。

審馬陣草原以下,平常根本不會有雪,連「凍拔」這種土裡長出來的小挫冰,都很少見。

放眼望去,周遭都是白雪,或被雪壓垮的草堆、樹枝。頭燈照下去,路徑上都是油油亮亮(看過就知道我在說什麼)的硬冰。

我們穿的是12爪冰爪,長長的爪釘雖然破冰效果卓越,走在冰面上卻也是無比艱辛。

首先,冰真的很硬,要花力氣在凹凸不平的冰面上用力踹、用力跺腳,沒多久膝蓋就會疲勞,且體感只有平時的7成速。

再者,只要停下超過3分鐘,就會開始感覺到冷,再累都不能休太久。

第三,不是所有的地方全都是雪。偶爾還夾雜軟土、石礫,脫爪再遇到硬冰會動彈不得,忍著不脫也要花非常大的注意力,去避免踩石頭、扭到腳。

我們最後花了5小時,從雲稜走回台7甲公路上。好像也沒很慢,但心好累🥱


〔伴隨大雪的山難潮〕

上面四則故事,只是想讓大家初步了解,比起普通登山,雪攀的難度和注意事項,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。

幸運的是,南湖這一帶所有人都安全下莊。

但就在下山接通網路之後(雖然南湖新廁所和網咖都可以收訊,但你會冷到懶得去滑手機😂),才知道大霸北稜、南三段都爆出山難。合理推測,大概都和寒流有關。

以下整理幾點想法,希望大家想上山追雪、雪攀(其實平常上山也是)前,先捫心自問:

「我的觀念想法、知識技巧,真的足以在雪地生存嗎?」


▋1. 台灣人對「雪」非常陌生

尤其是「山上的雪」。這種帶有野外求生性質的雪地,和冬天去日韓滑雪、觀光,絕對是兩回事。

你該做的是「雪訓」。

不管是看書、找簡單的山頭自主訓練,或尋求訓練機構,總之先練再上。

台灣位處亞熱帶,看到雪會特別興奮是人之常情。但就像前幾年的登山潮,好多人一股熱血往山上衝,才發現自己根本準備不夠,隨之而來的就是山難潮。

你會爬郊山,不代表就會爬百岳

你會登山,不代表就會雪攀。


▋2. 雪地該帶的就要帶

只能說,在台灣百岳雪攀,「重裝」是避免不了的。

認真講,不要排斥重裝。舉個例,你就是該背上3公斤的保暖衣物、2公斤的食物、重裝登山鞋,外加7-10公斤的各式裝備,才足以在滿雪的南湖圈谷,過得稍微舒服一點。

越舒服,就越不會出事。

就算「輕量化」大行其道,那也是讓你在「帶夠裝備」的前提下,爬得更輕鬆的手段,而非無法負重的藉口。

我們的裝備也有輕量化,例如攜帶更輕盈的爐頭、睡袋、衣物。但裝備數量、安全係數仍必須維持,最終整顆包包一樣是18-20公斤重。


▋3. 「下雪」本質上是一種惡劣天氣

眾所周知,「雪」其實就只是固態的「雨」。

它只是因為固態,所以顯得比較「乾」,但碰到你的身體就會濕,再接觸冰冷的空氣,就會結凍在毛髮、衣物、鞋子上。

外加上面故事講的大霧、覆蓋路跡、白茫茫抹除方向感等特性,下雪的危險性並不亞於下雨。

你不會想雨戰,就更該嚴肅看待雪戰。


▋4. 冷到ㄎㄧㄤ掉是會發生的

極度寒冷,本身就是一樁危險的事。

大霸北稜那起失蹤,讓我想到前幾年,在武陵四秀發生的法官山難。

這兩起事件有個共通點,就是人不見了,卻找到脫掉的裝備。

以前討論生存333法則時有提過,失溫3小時會死掉,而人體溫度低於32度時,意識就會開始模糊,判斷力也會下降。

建議各位去查查「反常脫衣」這種失溫症狀。

這是由於失溫嚴重時,血液循環與神經系統的錯亂,會導致自己做出違反常理的行為。脫掉重裝包,或是沿途脫掉鞋帽等,合理推測都和此有關。雖然不能代替當事人做出結論,相關現象仍值得注意。

老話一句,保持舒服。保暖、迫降裝備一個都不能少。


〔小結:對山的熱愛,是奠基於理性的感性〕

遇到南湖下雪,真的超感動。能親見大雪紛飛的南湖,我此生無憾。

我們去年初,曾在合歡山小奇萊、雪山圈谷自主訓練,掌握基本的雪地步伐、體溫控制,以及裝備使用,這次才能應用到更高階的南湖大山。

我們衝,是因為有所準備。

因為知道該做什麼,所以能夠在知識與技巧的基礎上,一心享受南湖雪景帶來的美好感動。

這篇文,我先以概論性的角度,初步介紹「雪地會發生的事」。照片素材真的很多,之後一一介紹各個雪攀主題時,再一併帶出。

面對山川壯麗的深情讚嘆,應該建立在理性的認知之上,才能在原始、惡劣的環境下,始終掌握自己的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