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
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

2020.02.14中央山脈大縱走day5 (北進武嶺)


  早上9點拉開窗簾,原以為會是陰天,卻赫然發現外頭陽光普照,晴空萬里!若不是裝備尚未全乾,昨晚的陰鬱濕冷、雷電交加就像沒發生過一樣,只能苦笑自己白當了一晚的落湯雞。原本打算煮泡麵當早餐,但警察叔叔替我準備了一大塊美味蛋糕&一壺手沖咖啡當早餐,吃完居然還有點飽!真的太佛心了QAQ
警察叔叔自己布置的小佛堂,十分雅致

我當然不會彈古琴,但擺拍一下還是會的

今日早餐

禪意十足的二樓陽台
整裝出發~~~

  今天的爬坡只剩短短20公里,過武嶺就幾乎全是下坡了。原本和道儒、楊沐直接約在廬山溫泉,但他們10點多才從臺北騎重機出發,粗估一下,或許可以在武嶺就碰面拍畢業團拍!趁著天氣大好,又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,盡情捕捉前幾次上合歡山無緣的大景,不用考慮時間、取捨停留點,想停車就停車!

離開榮興村回望梨山方向,已經回到昨天的好天氣。
  梨山往大禹嶺這段路幾乎都在森林裡頭穿梭,金黃的陽光點點灑落,偶爾微風將林梢吹得颯颯作響,空氣中仍殘留些許水氣,十分清新涼爽。唯一需要注意的路段是合歡山隧道前2公里(8110K)一面大崩壁,兩年來經過了4次,公路總局始終沒辦法從此撤崗,只能靠著泥濘而顛簸的便道勉強維持交通,同時對著危險的峭壁崩崖不斷灌漿、補土,但噴上的水泥殼其實就像玉米脆片般薄弱,慢慢被裡頭的土石向外撐裂。

往前大約5公里就可見到國家公園界碑。

太陽好大!

眺望中橫四辣之一的畢祿山

騎山路最開心的事情,莫過於發現周圍山頭已經越來越矮,不再遮蔽大片天空──到頂啦!

  無論從哪一邊爬上來,合歡山隧道都給人一種奇妙感受,它就像連結兩個平行世界的蟲洞,一頭是大甲溪流域,穿越100多公尺的黑暗,眼前一亮,場景立刻切換到立霧溪流域。2015年挑戰東進武嶺,見到這麼高海拔的地方「居然還」有隧道(可見當時的地理知識與見聞多麼不足),還特地騎到對面探頭探腦了一番,只見山谷翠綠、青木扶疏,偶爾幾輛車徐徐開過,引擎聲轉瞬就被淹沒在山風中,取而代之的,是千千萬萬松針輕拂彼此的呢喃低語。「有一天一定要再來這裡!」當時還是單車小菜鳥的我下定決心,如果有一天能力夠了,就要從那一頭走過來,從松濤夢囈的森林裡走過。地圖上顯示,中橫108K還有一個「楓之谷」,但直到現在都沒機會一探究竟,或許下次來攀登畢祿山時,可以順道一瞥秋天塗上的一抹抹艷紅。


合歡山隧道西端出口

補充熱量

2018北進武嶺時也是差不多的裝扮,不過重量少很多QQ
  合歡山隧道位於大禹嶺,海拔2565公尺,僅次於南橫大關山隧道的2722公尺,是臺灣海拔第二高的公路隧道,於民國49年中橫通車時啟用。中橫通車前,這裡只有合歡越嶺古道能通行,而公路為了方便汽車行駛,決定不採取古道作為越嶺路線,而是直接打穿合歡埡口的山壁。由於隧道東端(花蓮側)以板岩為主,較為軟弱破碎,又由於此處位於中橫的心臟地帶,尚未通車的公路只能由人工背運水泥上山,十分不便,因此施工時就地取材,採用附近原生的松木製作「襯砌」支撐拱頂;西端(南投側)以變質砂岩為主,較為堅固,便沒有使用襯砌。中橫通車後,水泥運輸方便許多,公路總局才在木襯砌上再加了一層水泥襯砌強固結構,現今的隧道內部仍可同時看見三種工法的痕跡。


  大禹嶺舊稱合歡埡口,蔣公在此視察時,認為地名太拗口(是因為他的寧波口音嗎XD)建議改名,後由蔣經國取大禹治水的典故,感念榮民胼手胝足開鑿中橫的艱辛,改名為大禹嶺。此處原本商家林立,餐廳、民宿一應俱全,現在只剩下幾間茶莊,要找到補給只能往下4公里到關原加油站買肉粽,或是往前4.6公里到小風口遊客中心販賣部,對東進&北進武嶺的車友算是比較大的挑戰。



2018北進武嶺時的大禹嶺

台灣的高山公路也就那幾條,能遇到岔路口,各奔東西的感覺總是很奇妙。 2017/07/17攝
  820林道位於合歡山隧道西口北側,由退輔會闢建,是登畢祿山最便捷的途徑,也是登山版大縱走往南第一個與公路的交會處。820的數字由來有兩種說法:根據MIT台灣誌的介紹(#562第四則)8代表在台8線上,就像台7甲線上的林道是7開頭(710, 720, 730等,但台7線上的卻是1字頭,2字頭則在大雪山地區,代表此規則不適用於所有林道);另一種解釋則是林道全長8公里,但個人覺得十分牽強附會。入口處是一處寬廣的空地,若不是昨天下雨,或許可以在大禹嶺公廁吃飯、洗澡,然後回到這偷偷紮營。


820林道入口處是一片寬廣的空地。 2019/07/15攝於台大地質系暑期地調
  想不到大禹嶺公廁能接到wifi!趕緊耍廢一下,打卡消遣公路總局(念念不忘兩年前的封路事件)、確認同學的位置(才剛要上台7甲線)、吃點行動糧(懶得開火),才悠哉地跨上車,往最後的攻頂路出發。說悠哉充其量是心態上,從大禹嶺開始的坡度幾乎都超過10%,體力上依然不輕鬆,尤其扛著重裝,慢慢爬、停車拍照只能勉強維持維持體能的供需平衡。今日的合歡山風雲變幻,周圍的奇萊、畢祿,以至於遠處的中央尖、南湖,都在雲霧中忽隱忽現,偶爾出透的陽光、時而晦暗的天空,令山頭氣氛詭譎,卻引誘我不斷向前探尋。


我才不信有人會辛辛苦苦騎上來了,結果看到這塊牌子就掉頭!

這塊牌子對我來說形同虛設
台灣的高山公路不多。遇到一個岔路,過了一個彎,就是百里之遙的分道揚鑣。 2017/07/17攝
髮夾彎是最能體現陡坡的地點

護欄上的廢輪胎真的很謎

鬱鬱蔥蔥,穿梭林中的高山公路,只有合歡山公路能展現如此姿態。

向中橫東段眺望,塔次基里溪視野還算良好,清楚可見灰白的愚公峭壁,那是施工時死很多人的地方。

遠望前方的小風口遊客中心,就像森林裡的小木屋。
蜿蜒的山路始終是我偏愛的攝影題材

單車特寫

合歡山公路往東,時速25公里

在這段路上,腦袋不斷回播著前年在風雪中被攔下的不快回憶...

單車與高山公路,護欄漆成黃色是為了在雪季方便辨認,背景是有名的鋸齒連峰。

畢祿羊頭縱走有名的鋸齒連峰,其中鋸山與鋸山東峰高度超越3000公尺。
  或許是天氣太冷,又或許是大家都在山下過情人節(還是躲新冠肺炎?),合歡山上遊客意外地少!小風口休息的多為開車族而非山友,合歡山莊前更是冷冷清清,讓呼呼狂吹的冷風顯得更加凌厲狂妄。最後1.5公里的天堂路,第一次東進這段時,我的體力還不太好,輕裝之下仍是榨乾全身的精力與水分,大吼大叫著才掙扎爬上武嶺,當時的手機還壞掉無法拍照,只能請別人拍了傳藍芽過來。對比當時輕裝的菜樣、初次登頂的興奮,與現在全副武裝的油條、順便路過(被迫選擇?)的淡泊,其實就是2015年的三趟半環島,才讓我蛻變成御風泊客的吧!從羅東出發後整路都在想,這幾天的行程若不是為了大縱走,重複同樣的路線又無新增元素,會不會淪為「為了完成而完成」?既被迫放棄新路線,也無法探訪新景點,實在不夠爽快,只能寄望明天的能高越嶺古道。但無論如何,終於成功補上三進武嶺的最後一條北進路線,也算是對自己的單車生涯有個交代,現在未完成的高山公路只剩下中橫西段與南橫公路,只待它們全線通車了。


從小風口附近遠眺鋸齒連峰

再次遠眺愚公峭壁,遠方從雲霧裡探出頭的應該是清水大山或三角錐山。

一群可愛的機車(不是那個機車)同學~~~

幫機車同學拍張熱血照

合歡、奇萊一帶,由於立霧溪的向源(向西)侵蝕,中央山脈主稜向東偏轉,造成天氣多變,早年常發生山難。

過了小風口沒多久,海拔正式超越3000公尺。

3000公尺的一處黑水塘,對面是合歡北峰。

風起雲湧

特別喜歡小風口過後這段髮夾彎,視野遼闊草況豐美。

另一種角度。
鋸齒連峰近照,氣勢懾人

合歡山公路如蜿蜒的蛟龍,靈動地穿梭在崇山峻嶺中。

路。樹。
  兩週前,一波寒流才替中央山脈披上一層白紗,為了面對可能持續冰封的山頭,特地請楊沐來廬山溫泉時,順道送來冰爪與冰斧。沒想到出發後天氣大回暖,等我爬到這,整座合歡山只剩武嶺附近的一小塊殘冰,對明後天的奇萊南華已不抱希望,只期待玉山線還有雪況可言。大約傍晚6點左右爬上武嶺亭,趁著還有點天光拍拍晚霞,並在陣陣強風中艱難地套上學士袍,故作風雅地自拍個人照(但事後才發現沒打閃光燈是錯誤決定,整批都拍壞了QQ)。意外的是,我預估的會師時刻居然神準無比!才待15分鐘,就遠遠看到兩盞機車大燈,沿著東邊的台14甲公路緩緩劃過夜色,朝武嶺行駛而來。當我居高臨下大聲打招呼時,道儒還嚇了一跳,大概沒想到我會算這麼準,以為我已經去清境吃晚餐了吧!

「快上來拍照!我快冷死了!」
「哇靠你怎麼還在?你是等了多久?」
15分鐘而已,快快快!快拿出學士袍,我想要下山了!」
「風好大喔!好冷好爽喔!」

我們一面在入夜的狂風中大吼大叫,一面架好相機,拍下難得的武嶺會師畢業照。我想,以後即使還有團照,狂度大概也難以復刻,畢竟五個人的單車團在2017西進武嶺後就再也沒有全員到齊騎車了QQ

石門山附近地大崩壁,此處的坡度來到誇張的27%...

由於經過崩壁斷崖,公路有時會被棄置改道,但原本的路基仍然是遊客喜愛的拍照地點。

往武嶺方向風大霧濃,如孤寂的荒原。

回望北一段,雲霧剛好開了一個縫隙,那是中央尖山。

松雪樓往武嶺方向,最後的天堂路。

風真的很大很大很大,冷到骨子裡,迫不得已提前穿上風雨衣。
雲開霧散,合歡尖山與北峰反射板清晰可見。

最後的天堂路,遙望高聳的合歡北峰。

這是今日合歡山最後的殘冰了QQ

終於,補完最後一段路,可以說自己北進武嶺成功了!

攻頂就是要拍畢業照啊!
往南看去,雲有點多,懶得再給山頭點點名了。

直到這時候才看清楚刀刃般削尖的中央尖山,最左邊的兩個光點應該是隊友的車燈。

辛苦架腳架的道儒,風真的太大太冷了...


真的是冷到不想管太多了,有拍就好趕快下山了>n<
  入夜後的武嶺風勢越來越強,吹得我們腦袋發脹、手指僵硬,趁著還沒凍僵前趕緊整裝,下滑清境吃晚餐。此時山上雲開霧散,滿天繁星熠熠生輝,擁抱著漆黑的大地,冬季銀河雖然比夏季黯淡許多,但亮星比例高,各據一方遙相輝映,如寶石般耀眼。在滿天星斗的陪伴下,下滑合歡山一點也不恐怖,反而是種享受──就像被山的溫存擁抱著,四周一片漆黑,幾無人車,徐徐在黑暗中前進,只看得見燈光照亮前方30公尺,感受耳邊吹過的呼呼冷風刺痛著面龐,既清醒又放空。合歡山在2019年夏天通過IDA國際暗空協會認證,成為全臺第一座國際暗空公園,對附近的熱門景點如清境、翠峰、鳶峰、昆陽等地皆採行減光措施,限制路燈設置、避免各種燈具對空照射,提供良好的無光害環境,成為全臺天文社群最喜愛的活動地點之一。20公里外的清境難得不見琉璃光澤,仍是與星空爭輝的山城,不過晚餐當前,實在無心拍攝長曝光,快馬加鞭趕到清境與隊友會合。



清境琉璃光。 2016/11/26攝
  機車速度稍快了些,但還好只晚隊友10分鐘到清境。或許是念舊,或許是懶得動腦,我們一致決定去吃西進武嶺第一晚的牛肉麵,看來我們不只喜歡航程數百公里的大會師,也喜歡相隔數年的重溫舊夢。


清境7-11外,兩輛重機&一輛單車的奇特組合。

大佬出征標配總集合

餓極,吃爆。


上回在這裡吃飯還看見難得的夕陽彩虹!攝於2017/07/16
  廬山溫泉物價很貴,因此宵夜&上奇萊南華的補給品在霧社就要先買好。從海達3000多公尺直下1200左右的霧社,原本充滿安全感的禦寒衣物此時顯得笨重,但明天爬上2800或許又得再度穿上,冬衣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啊!往廬山路燈不多,整路黑漆漆的倒也不害怕,只是上次被野狗追的經驗實在太不好,還是請道儒在旁邊慢慢跟車,過了雲龍橋才讓他放飛自我。那次被狗追的經驗是,三個人中我不管騎第幾個,狗就衝著第幾個來,還要靠楊沐、迺芥幫忙逼車趕走,從此成了單車團中的吸野狗達人= =


  晚上10點走過廬山吊橋,跨越潺潺的濁水溪上游到達警光山莊,此時外頭的大眾池已經放水了,我們只能在房間各自泡各自的。原本想慵懶地聊著天沉沉睡去,偏偏還要被楊沐抓著吃宵夜、聊新冠肺炎,聊完累癱在床上都忘記是幾點了……


上次來也是兩年前,但小地方早就熟悉不已。

廬山吊橋